上海的桩景约始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1567——1620年),在《嘉定三艺人传》、《练水画征录》及《南村随笔》中都有记载。
“正如陆延灿的《南村随笔》中介绍说 :『邑人朱三松“择花树修剪,高不盈尺,而奇秀苍古,具虬龙百尺之势,培养数十年方成,或有愈百年者,栽以佳盎,
伴以白石,列之几案间,或北苑,或河阳,或大痴、云林,俨然置身长林深壑中。
三松之法不独枝干粗细上下相称,更搜剔其根,使屈曲必露,如山中千年老树,此非会心人未能遽领其妙也』。 “ 从上述记载可看到,上海传统桩景是自然,苍古,具有画意。
数百年来上海桩景始终保持这一传统风格,力求自然,不拘格律,不受任何程式规限,摹拟自然界各类古树的形态特征,再根据树胚的外形,参照画意,因势利导,进行艺术加工。
使其形神兼备,符合自然之理,达到『虽有人作,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虽然在造型上也吸取苏、扬、通派等枝叶成片的特点,但枝片与苏州的『园片』,扬州的『云片』等截然不同,而是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分布自然,疏密有致,错落有致。
没有一定的规格和程式正是海派盆景的风格。
海派的桩景,首先打破了传统的使用棕丝扎片的整形方法,而用金属丝来整形,采用此法简便易行,省工省时,枝条弯曲的角度、方向和距离变化多端,屈伸自如,
枝条整形后与棕丝吊扎有明显的区别,基本形态扎成后,小枝条采用细致修剪和掐芽、摘叶的方法,使其保持美态。
经金属丝弯曲的枝条成柔和曲线,而逐年修剪的小枝则刚劲有力,曲伸自如。
上海桩景的主要树种是松柏类和花果类。
五针松、果松、罗汉松、锦松、真柏、桧柏等最适宜上海地区生长。冬夏都在室外生长良好,四季常青。
上海桩景植物十分丰富,有一百四十余种,常绿,落叶,花果类都有,琳琅满目,成为海派盆景的一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