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盆景的历史(四)
时间一恍来到了1978年,在龙华苗圃旧址上耗时四年筹建的上海植物园正式对外开放,同年,上海植物园盆景研究所正式成立,盆景创作方面活动空前活跃,盆景研究方面尤其对盆景起源的研究和海派盆景风格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在陕西乾陵发掘得唐章怀太子李贤墓的甬道壁上绘有侍女捧盆景的画,这一发现比日本最早记载盆景的史料早了数百年。这个研究成果终于打破了国际上关于盆景起源争论不休的局面,正本清源,使得全世界一致公认盆景起源于中国。研究室将研究成果编纂成《龙华盆景》一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1979年4月国家城建总局为弘扬中国盆景艺术下达《中国盆景艺术的研究》科研项目,上海园林局作为代表参加研究工作,后编写了科研成果《中国盆景艺术》,并由《城乡建设》杂志社出版。树种对盆景的概念、发展简史、创作原理和技法等做了比较系统的探讨,特别对我国树木盆景主要流派——岭南派、川派、扬派、苏派和海派的创作特色、风格和技法,以及就地取材,创作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山水盆景的技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其中以上海为代表的“屈伸自如,雄健精巧”的海派盆景被列为我国树木盆景五大流派之一。自从《中国盆景艺术》一书出版后,“盆景五大流派”说法在我国园林盆景界广为流传。
1981年,上海植物园成为国内第一家盆景出口的专业单位,以“龙华盆景”为代表的海派盆景逐渐走向了国际市场。上海植物园利用盆景优势制作小盆景,通过上海土产进出口公司将盆景出口到欧美诸国,连续数年参加广交会,极大地提高了海派盆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982年,上海植物园公开发表题为《上海树桩盆景风格研究》的论文,海派盆景“师法自然,苍古入画”的艺术特点进一步被盆景行业及公众所熟知和认可。自此,“海派盆景”作为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走上中国盆景发展的舞台。
1989年9月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首次授予10位传统盆景艺术家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其中就有来自上海植物园的殷子敏先生。殷子敏先生成为中国首批“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标志着盆景艺术作为国粹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里程碑,也标志的海派盆景得到了国家及盆景行业的广泛认可和肯定。